Athareal

一点肝德语的想法

  把《新标准》B2的词肝完了之后在Die Zeit上看文章已经感受不到压力了。也没有很多需要查字典的地方。可能跟我对英语的熟悉程度有关?首先是不会对于内化一门陌生的语言产生太多的抗拒心理,其次是,如果哪句话实在看不懂,直接复制粘贴上谷歌翻译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当初学英语的时候走了好多弯路,很长一段时间在绕圈圈或者以微小的距离前进,特别是脑海中对一种陌生的语言逻辑的抗拒导致了我很多年的阅读上的障碍。高中的时候一直以根植于语言能力的对中文的认同感作为个人认知的锚,所以在发现自己开始启用全英文的思考模式之后会出现很大的恐慌。然而作为一个文科生,在基本没怎么接触中国人的环境里上了几年学,也就躺平了。

  现在回想起之前学英语和德语的经历,直观感受是自学的比例可以日益增大,而且效率也和上课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大概知道了习得语言需要吸收哪些内容,适应或者改变哪些习惯,又因为欧洲语言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在语法和词汇上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如果对自己狠得下心来,一门语言从起步开始甚至可以直接背单词+语法,熟悉发音和拼写,然后找适合当前水平的阅读材料硬啃下去。等到词汇积累到足够多,句法语法足够熟悉,那就可以开始尝试输出了。听力除了需要一段时间精听来熟悉吞音连读等发音模式之外,我是没有感到有太多的难处的。

  对比当初初中三年英语原地踏步,啃小学英语的老,甫一进高中就肝上托福和德语后来的循序渐进,我觉得语言学习有个给词汇积累和适应语言逻辑的中级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不容易起抵触心理,二是更容易调整语言学习的方法和路径。我个人当初看了超多德语音乐剧,到后来生啃瓦格纳的歌剧脚本。虽然它的语法让我一度想放弃靠看英文译文这么通读下来,但是躺平了就这么看下去之后真的收获良多。反正之后再也没有能让我畏难的东西了。

  

评论(3)

热度(7)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